中国经济周刊》:您如何看待去年以来频现的银行资金紧张现象?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如何解决?
杨凯生:从流动性角度来看,现在不存在流动性资金紧缺的问题,银行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实际上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。现在经济发展的问题关键不在于钱紧不紧,而在于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。
在中国融资结构中,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比重应该下降,应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,提高直接融资比重,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能够高效率地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。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降低银行信贷占总融资的比重,将会对银行业带来什么影响?银行应该如何应对?
杨凯生:降低银行信贷所占融资的比重,势必对银行业传统的利差收入带来影响和挑战。需要银行进行转型,继续降低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。
银行要走出一条总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大,而盈利能力却可以持续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银行完全依靠信贷,是非常不健康的发展方式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因为银行受到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,贷款增长,势必要求资本也快速增长,而这是很困难的,银行的体量比一般生产企业大,在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充资本很有难度。
银行一定要想办法从资产持有大行变成资产管理大行。在我担任工商银行行长期间,工商银行作为最大的信贷银行,当我看到每年的贷款都在快速上升时,我们管理层的担忧大过喜悦,因为高信贷资产能带来高收益但却蕴含高风险。
商业银行具体要做的是调整业务收入结构,传统的收入结构包含利差收入、资金营运收入、中间业务收入。随着银行信贷融资比重的下降,其中利差收入的比重应降低。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:当前银行间的同业业务规模过大,一些银行通过同业拆借造成资产膨胀,业界批评此举会导致银行资产出现期限错配现象,进而滋生风险,您对此有什么看法?
杨凯生:银行间肯定需要同业业务,这是融通资金的需要。但现在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同业业务超出了正常的相互融通、相互代理的范围。
所以银行间同业业务要加强监管,不监管的话会有风险。将来可以考虑规定一个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不能超过多少,以及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能超过多少等指标,以此来规范同业业务。 |